当前位置:北京生活都市网 >> 情感 >> 阅读《西游记》 你阅读并理解人性

阅读《西游记》 你阅读并理解人性

发布于:2021-01-02 来源:网络转载

看《西游记》的时候哭了吗?

有两个片段,从小到大,我看了一次,哭了一次。第一,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春天一次又一次去秋来,雨雪冰冻。

被禁锢的他,想要伸手去摘一朵野花,够不到,又缩回手。电视剧里还有一集催人泪下:500年后,岩石上长满了青苔。只有一颗心没有死,向往自由。

另一个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一次次被师父误会,一次次冲回家。是唐僧不听他的。他走出了“保护圈”,被白欺骗了。最可气的是,他宁愿相信三个陌生人,也不愿意陪伴护送自己的徒弟。

每次看到这里,都不值得替换孙悟空。

因天庭大乱,挑战权威,扰乱现存秩序。先是在五指山受了500年的压力,然后又受了师父念咒语的轻松。

明明一个筋斗云能转十万八千里,偏偏走了十三年四个师徒。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发现自己已经从固执走向成熟,知道了更多的生存法则,才明白悟空代表了一个人的最高要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有些路你必须走。

当你真正读懂了孙悟空,你也就懂得了所有苦难的真谛和人生的真谛。

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的动机角度提出了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五个层次组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西游记》年,四个师徒加上白正好满足了这五个要求。

由于贪欲,八戒代表人的生理需求,被贬到了较低的等级。一路上激励他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美丽。生理需求是人们需求中最重要和最强大的。

沙僧代表人的安全需求。人民需要安定、安全、保护和秩序,但沙僧却因为打碎了玉帝的玻璃灯而被贬到流沙河,每七天就遭受一次万剑穿心之苦。只有帮助唐僧取经,才能摆脱折磨,回归安稳有序的生活。

白龙马代表人的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要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被爱的感觉。

之所以从龙王三王子变成马,是因为在他快要结婚的时候,玉帝送了他一颗夜明珠。结果他结婚的时候发现了新娘和九头虫的秘歌,一怒之下烧了夜明珠。

唐僧对应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s的五个老师和学徒中,只有他没有奇怪的技能,而他体验八十一难的动机是成就感、尊敬和欣赏。

技能最多的孙悟空,代表的是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也就是人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成就的需要。

悟空从未放弃唐僧,一路西行,最重要的因素是悟空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了“封神”的目的。

孙悟空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石猴到孙悟空。他生而不凡,敢称自己为孙悟空。就像每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子。

第二阶段,从毕马温到被五行山脚下碾压,我以为自己被重用了,却发现自己只是个小角色,受不了委屈,于是毫不犹豫的大吵大闹。结果真正掌握规则的如来,转手就被压在五指山之下。像极了每个在社会规则中摸爬滚打的普通人。

第三阶段是从学道到最终封神。当时他学会了吃苦,不再张扬。懂得取经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委屈,他都会被当作自己的试炼场,在这里恶魔会被打败,怪物会被打败,直到他的目标达到。

这种从“妖”到“神”的转变,不是人生的写照。

孙悟空的蜕变是两条线索齐头并进。

一是为了技艺升级和求取真经所受的苦,二是对本能和欲望的不断克制。

当他是一只石猴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他去拜访神仙并询问。他乘竹筏出海,随时冒着被风浪吞噬的危险,在海上漂流了89年。最后他找到了教他七十二变的菩提祖师。

但是,自从踏上取经之路,他就开始修心了。

他以完美的技巧,放弃了两次取经的机会,从此幸福地回去生活。但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真正的神的头衔,为了使命,他都选择了归队。

第一次,孙悟空和唐僧上路后不久,路上遇到几个贼,唐僧怪他杀人。猴急的悟空拍拍手就走了,只留下一句俊俏的话:“去吧,老孙子!”

他飞到东海龙宫向龙王诉苦,准备回郭华山当孙悟空。说了几句后,龙王打消了他的念头。他说:“大圣,你不保护唐僧,不努力,不被教训,你就是妖仙,得不到什么正面的结果。”

悟空听着,沉默了很久,想着去哪里。龙王又道:“大圣要当家,不能安逸,错过前程。”

这句话点醒了悟空,要自在,还是要前程?于是便回去了。

这次也是提醒了观音菩萨,对他施了咒。

第二次悟空受的委屈更多。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写了一本贬损的书,正式把他踢出了他的遗风,甚至还发誓说:

“要是再见到你,我就掉进鼻地狱了!”

孙悟空只好不甘心地回到花果山。绝望的猪八戒求他回来。他拿着八枚戒指,想看看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

最后八戒编了一堆妖怪骂孙悟空激怒他。他气得悟空道:“我要去,我要带走他,我要分尸他,报仇雪恨!报告一写完我就回来。”

妖怪被清除后,师徒之间的误会解除,孙悟空自然回到了佛经队。

这时候的他,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为了实现目标,他可以放弃花果山逍遥自在的生活,可以忍受取经之路的艰苦,也可以包容师傅偶尔的固执。

没有方向的人生叫漂泊,有方向的人生叫航行。

一位研究 《西游记》 的学者曾说:“‘悟空’二字,就是整部西游的核心所在。”

师徒要获得“三僧”,必须开悟,开悟,悟空。可以说,三藏是取经的形式,悟空是佛法的根本,取经的根本。

所以大师的“三藏”在形式上代表主体和核心,只有达到悟空的境界,才能获得真经。

一路走来,他戒世俗欲,反叛。

西游研究者普遍认为,“真假猴王”是悟空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站。在此之前,他经常不听从唐的指示。师父说他杀不了小妖精,但他坚持要杀。在刘二遇到猕猴后,唐僧再也没有念过咒语,因为悟空的“第二颗心”死了,也就是那颗躁动和叛逆的心。

而他的七十二变代表了思想的转变。“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之外,长度与取经之旅相同。也就是说,取经路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善与恶,苦海与极乐,都在一念之间。

就像观音菩萨在书中指出的那样:“菩萨和妖精总在思考;你说出来,也没什么。”

悟空取经之路,炼成欢喜;有委屈,有乐趣;有收获也有放弃,很像每个人追求目标和自我价值的过程。

如果《西游记》只是一个升级版的神话故事,它永远不会成为四大经典小说之一。事实上,它是以求佛为名,写人的自我修行和磨砺。

吴承恩创造了一个宏大的虚拟世界,从人类世界到佛教世界和道教世界,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存在规则。人物,从孙悟空到如来,玉帝甚至小妖精,无论出场时间多短,都有自己的灵魂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读书,其实是在读人,更是在读人性。细读 《西游记》 ,处处是现实中的学问和智慧。

孙悟空的金箍棒为什么卡在耳朵里?

沙和尚真的是他们当中最老实的?

懒猪有哪些超出常人的技能?

《西游记》精拆阅读在「十点听书会员」.上线,听说过的朋友纷纷称赞。很多人说看西游记只是看热闹,其实里面有那么多意思。

读《西游记》,读世界的真相。

-图片来源-

电视剧《西游记》

-作者-

跟随十点君,重读经典

标签: 悟空 自己的 唐僧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