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生活都市网 >> 杂谈 >> 新年十大猜测|滥用人脸识别有望遏制吗?

新年十大猜测|滥用人脸识别有望遏制吗?

发布于:2021-01-06 来源:网络转载

我乐观的认为,对人脸信息的滥用会得到初步遏制,但仍需要大家的关注和努力来推动。(视觉中国/地图)

希望如此。随着近一两年来对个人信息尤其是人脸信息滥用及其风险的讨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开始关注个人信息的保护,尤其是在人脸识别方面。对“方便”和“优惠”的追求已经开始让位于对“安全”的追求。两年前,很多用户因为几块钱的折扣,愿意为刷脸买单。现在,网民对需要刷脸的应用非常警惕。滥用人脸识别的案例往往会引起极大的关注。

在发现售楼处非法收集所有买家的人脸信息后,南京和徐州的房建部门已经要求售楼处拆除人脸识别系统。2020年11月20日,首例郭冰诉杭州野生动物园人脸识别案一审宣判。法院命令动物园删除包括郭冰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

从立法层面,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禁止滥用面子信息。经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规定,该物业不得以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信息的方式强制业主使用共用设施设备,以保证业主对共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权。2020年12月1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者不得采集包括生物特征信息在内的自然人个人信息。

在国家层面,2020年10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并征求了公众意见。草案中明确,只有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必要时,公共场所才能安装图像采集和个人识别设备,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志。在其他场景下,需要处理敏感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生物特征,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关键是草案对违规者规定了更高的处罚。最高处罚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的罚款。

一般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件要经过三次以上的审议,从最初审议到最终通过(少数关键立法除外)大多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据推测,个人信息保护法很可能会在2021年下半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这项法律的实施将成为个人维护个人信息,特别是面部和指纹等敏感生物信息的有力武器。

总的来说,我们乐观的认为,对人脸信息的滥用会得到初步遏制,但仍需要大家的关注和努力来推动。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新生智媒体人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