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生活都市网 >> 教育 >> “应届毕业生红包”很多地方都发 养老行业的人才困境能用钱解决吗?
“应届毕业生红包”很多地方都发 养老行业的人才困境能用钱解决吗?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新政策,将在三年内向加入养老服务行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发放6万元。目前,新政策还没有完全公布。
近年来,用“钱”来吸引和留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养老行业“输血”的手段。广西柳州早在2016年就出台了这样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安徽、湖北、广东、浙江、四川、福建、山东、江苏等省部分城市出台了类似政策。2020年,北京、上海、江苏相继出台省(区、市)级养老人才激励政策。
在高校中,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被列为紧缺专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伟林在接受采访时说,增加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从业人员的需求,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人才的专业和系统培养,提高老年人的专业荣誉和社会地位。
北京本科及以上应届生入职养老行业将享6万元奖励
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近日提出了用“钱”吸引和留住人的奖励政策。
应届毕业生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三年内给予入职奖励,本科及以上6万元,大专(高职)5万元,中等职业学校4万元。
老年护理岗位在职人员,结合其职业技能水平,按500元至1500元不等的五档直接发放津贴。
同时,为养老服务人才提供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考试合格的,由培训机构按每人1500元给予补贴。每年将培训不少于1万名护理人员、500名机构负责人和500名老年社会工作者。
目前这个《办法》的全文还没有发表。今年7月,北京市民政局就此《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与征求意见稿相比,上述政策有了显著调整。
老年护理岗位奖励津贴从征求意见稿中每人每月1000元细化到500元至1500元的五项标准;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时长由征求意见稿中不少于24小时调整为不少于40小时,培训机构补助由征求意见稿中每人900元增加到每人1500元。
同时,在征求意见稿中对保单受益人有明确的要求。比如享受入职激励政策的应届毕业生需要“从事全日制护理服务”,享受养老机构护理岗位激励津贴的应届毕业生需要“从事一线护理工作”。
用“钱”留人早有先例,奖金需分多年“拿完”
记者发现《柳州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从业奖励实施办法》早在2016年就在广西柳州引进。
《办法》规定,取得国家护理人员初级、中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连续从事护理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的,每人给予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
2018年后,有相关激励政策的地区数量大幅增加,包括安徽合肥、湖北武汉、浙江杭州、广东广州、江苏南京、江苏连云港、江苏宜兴。
今年,深圳、广东、泉州、福建、福州、四川、青岛、山东、无锡、江苏、北京、上海、江苏等省都出台了吸引和留住养老行业人才的激励措施。
通过梳理发现,教育要求往往出现在地方政策中。应届毕业生可根据不同学历获得不同金额的一次性入职奖励;工作多年的“高学历”人才也可以享受相应的奖励。
如江苏省连云港市规定,本科及以上、专科及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毕业生分别给予一次性入学奖励4万元、3万元、2万元,非全日制毕业生按上述标准的70%给予奖励。
在江苏省南京市,对从事护理岗位5年的从业人员分别奖励5万元、4万元、3万元。
在此基础上,一些地区通过调整奖金发放方式,提高了“高学历”养老人才领取奖金的门槛。
在江苏宜兴,具有上述三种资格的毕业生,如果加入养老护理岗位,可分别获得6万元、4.8万元和3.6万元的奖励,但奖励需在五年内“完成”。
部分地区设置专业要求,养老相关专业紧缺
一些地区对“高学历”老年人的专业提出了要求。
比如福建福州就要求相关人才属于护理、医疗、康复、社会工作等专业。一次性入场奖需要三年时间“完成”。
浙江省杭州市放宽了入职奖励和补充的专业限制,将“要求学历和专业相当”调整为“符合专业大类”,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护理、康复治疗、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康复技术等。毕业生连续工作3年和5年,补贴发放2次。
在高校中,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被列为紧缺专业。因此,一些地区加大了对专业建设的投入。
福建省福州市提出,福州市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如果开设养老、管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应一次性补助60万元。
安徽合肥出台专业人士学费减免政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全日制毕业生在养老机构工作满三年的,给予一次性学费补偿3000元;在养老机构工作满三年且未获得前款学费补偿的高等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和技工院校全日制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学费补偿6000元。
专家
养老人才要注重多层次培养、留住人才需综合施策
以上内容反映了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困境:高校相关专业紧缺;在实践中,专业素质高的从业人员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制约着养老行业的发展。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伟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加,但与此相比,我国养老人才培养的数量和体系存在严重不足。增加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从业人员的需求,但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人才的专业化、系统化培养,增强养老专业人员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北京市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老年人的抚养系数为44.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北京每2.3名劳动者就有一名老人在抚养。刘伟林说,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老年服务需求的增加。
在服务需求中,最典型的是刚性的照顾需求,如残疾和半残疾老人、痴呆老人和丧失独立能力的老人。同时,服务内容从基本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到精神文化需求、医疗卫生需求等。而满足这些需求有赖于更专业、更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人才。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非常匮乏,多层次养老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刘伟林说。国家健康与福利委员会医疗卫生管理局副局长焦亚辉曾表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慢性病老年人已达1.5亿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5%,残疾和半残疾老年人达4400万人。但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专业养老工作者只有30万人。从国际公认的1: 4服务比例(一名老年护理人员照顾四名残疾和半残疾老年人)来看,差距是巨大的。
但从事养老行业或养老服务,一方面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工资待遇、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有限,导致专业人才不愿来,留不住。“很多人对这个职业的看法是‘为人民服务’,很多学生家长可能不愿意让孩子学着搞。”刘伟林说。
事实上,从事老年服务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护理技能,还需要掌握老年心理学、老年生理学和衰老社会学,这也需要较高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但是,这部分需求不仅存在认知偏差,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培养。
刘伟林认为,要解决多层次养老人才短缺问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综合政策。就教育体系而言,大学、大专、中专需要相应加强专业设置,实现从理论到技能的人才体系培养;服务人员就业、创业、市场环境、人才管理等。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保障;社会应提高对养老服务的认识和评价。“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许多年轻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愿意参与这个行业。我也很看好养老行业的发展。”刘伟林说。
新京报记者马
编辑樊一敬校对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