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生活都市网 >> 教育 >> 三年来 十几个省都“叫停”了家长批改作业 能不能减轻家长负担
三年来 十几个省都“叫停”了家长批改作业 能不能减轻家长负担
从2018年至今,已有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广东、山东、贵州等10多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的做法,有的地方还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导致更多矛盾出现,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对学生减负也就是加负,一减负就立刻导致加负,出现行政力反的作用
教育规律要求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一个学生如果不是数学家的种子,那么即使拼命学数学也可能学不好。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每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韩丹东
实习生苏新宇
前不久,江苏一位家长说,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帮他们做作业,让他们承担起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工作,还大喊:“我退出家长小组怎么办?”,这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11月10日,辽宁省教育厅在其官网上发布了《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明确指出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和学生代写作业。对于不按时亲自批改作业的老师,将取消其晋级和评价资格,校长也将被取消评价资格。
据了解,其实从2018年到现在,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广东、山东、贵州等10多个省的教育部门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制止”家长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地方还定期开展作业督导,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家长直言招架不住
教师吐槽任务太多
很多家长抱怨批改作业。初二学生的家长李莉(化名)说:“现在老师基本上都是让家长批改作业。老师要做好本职工作,给家长批改作业。为什么需要老师?而且,批改作业对我这种初中毕业的家长来说太难了。英语和数学作业我看不懂。一个是网上工作,一个是作业,我真的受不了。”
有老师抱怨说:“老师的任务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家长把老师当保姆,学校把老师当杂工。除了基础教学工作,还有大量的会议、培训、汇报、检查,精力严重分散。”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平原分析了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家长批改作业让家长承担工作量和学校的职能。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教育制度和当前的社会结构。
程平原说:“教育民营化后,教育向市场开放,导致竞争急剧加剧。因此,家长需要通过辅导班提高孩子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变成了非教育,变成了经济活动,对分数的追求就像工人对产出的追求一样。这时候就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家长在里面打,孩子在里面打,学校老师被鞭子赶。教师由校长考核,校长由教育局考核。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在程平原看来,老师有主动权,他个人很难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家长积极配合。比如以分数为目标的辅导班,家长配合老师。有些父母会比较被动,比如送礼。家长和老师之间有一个和谐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不是老师主动把任务交给家长,而是家长主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并以此为荣。这时,家长和老师形成合作关系。
教书育人才是核心
家校配合至关重要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说:“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父母也有义务帮助教育孩子。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一方面看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否优越。父母有教育子女的义务,但要看教育义务的范围。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父母至少要检查是否有因疏忽大意而导致的错误。如果老师要求家长把作业全部改对,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如果老师要求孩子做对题,那么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事实上,许多家长已经表示理解,教师的工作之一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给学生正确的反馈和评价,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反馈信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也可以为家长提供学生的最新情况。家长不能忽视。他们应该与老师合作,监督他们的孩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
姚金菊说,不需要区分批改作业是家长的责任还是老师的责任。父母和老师都有教育人的共同责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应该更加宽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协调。
有家长反映,老师总是布置一些正规的或者超能力的作业,学生不能独立完成。
家长郝静(化名)说:“当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和短视频作业必须由家长完成,并会产生‘宝宝档案’。我经常在自己写工作报告之前帮孩子完成作业,经常忙到凌晨三四点。”
姚金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老师布置作业不要鼓励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素养程度,最好以成绩来引导学生。义务教育虽然说待遇平等,但孩子的发展确实不一样。有可能给作业打分吗?义务教育讲究公平,但对于学生来说,质量才是最大的公平。人在某些方面各有所长,必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和管理提出了能力要求。”
“另外,老师要多了解家长,了解家长是否有批改作业的能力。有的父母愿意也有能力去辅导,有的父母有能力也有不愿意,有的父母有意愿也有能力。家庭委员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帮助教师规避风险,引导家庭和学校相互理解。”姚金菊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一票否决并不可取
教育协同值得关注
姚金菊认为有些省份想减轻家长负担,但家长是否确定这种减负意味着完全忽视孩子的教育,而是让学校承担全部责任?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家校合作的过程。
“教育部门有责任把这种关系引导到中心,而不是一有问题就马上和老师打交道,这是不对的。教育部门要想回应家长,首先要调查清楚这件事。如果有一些作业孩子根本写不完,那也是有问题的。如何把握老师布置作业的量和难度,也是一个挑战。最好不仅要加强对老师的指导,还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一刀切”的做法对教师也有些不公平。”姚金菊说。
程平原质疑在复杂的机制起作用时,采用文件的形式是否能有效改善现状。他认为现在的文件越来越多,会加剧各种矛盾,比如师生矛盾,家校矛盾。冲突下的矛盾交给权力部门,比如教育部门。上级采取的措施简单粗暴,就是文件形式。如果文件没有研究矛盾的深层原因,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在程平原看来,“一刀切”的做法会导致更多的矛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减负就是加负,会立刻导致加负,产生反对行政力量的效果。文件形式只能在短期矫正中起到威慑作用,但这种威慑作用并没有考虑到教育制度和社会结构。“。
程平原认为,这些措施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而是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即以行政权力对矛盾进行仲裁。如果用法律来仲裁,或者用舆论来仲裁,或者互相竞争,最终产生一种平衡机制,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可能按照科学的规律,用权力部门来仲裁一种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
“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也是他们之间形成的,不是由其他权力结构决定的。可以通过社会机制、监督形式甚至法律形式来解决。”程平原说。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呢?程平原认为,从根本上说,目前的教育问题是由单一的以分数为核心、以分数为目标的评价体系造成的。评价一个学生,最终的评价是基于一个单一的分数。这个时候,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学生都在追求分数。现在老师的月考和周考都是借助大数据来考核的。这个体制下大家压力都很大。
程平原建议,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就要回归教育本身的规律。教育规律要求对学生进行多重评价。如果一个学生不是数学家的后裔,即使他努力学习,他也可能学不好数学。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发每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每个人都不一样,需要有选择地学习,扬长避短。但是我们现在是取长补短,不是教育专家评价,而是教育局行政部门评价。
“一个学生好不好,只能看老师的眼睛,看分数不行。学科分数和能力是分开的。比如一个人的语文成绩再好,也不一定是作家;一个人的语文成绩不一定很好,但是他读书很多,肚子里有诗有书,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人才。现在的淘汰机制,淘汰了人的才能,人才。”程平原说。
姚金菊指出,有些人需要关注教育协调问题。比如孩子两点多放学,父母还没下班,怎么办?教育不能实用。社会上有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应该立即做出反应。如何配合才是最重要的。
姚金菊认为,教师不在课堂上讲话,而是在课后讲话,这是不正确的。然而,家长被阻止批改作业的“一刀切”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作业和我们需要考虑多少作业。减负减轻了孩子上学的负担,增加了孩子上课外班的负担。这个结果是谁造成的?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会打压老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