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生活都市网 >> 教育 >> 杨东平教育洞察:为什么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差距很难?
杨东平教育洞察:为什么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差距很难?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
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所的杨东平。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很难消除义务教育中的学校差距。
义务教育法颁布近40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差距为何仍然难以消除?
我们说过,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消择校竞争,关键是学校要均衡。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我们看到,只要有学区,有所谓的“四大名校”、“六大萧蔷”这样的学校,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学校差距很大。在这些地方,择校竞争最激烈。
自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那么为什么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差距仍然难以消除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路径依赖: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的惯性影响深远
我觉得第一个原因是它有一个历史惯性,叫做路径依赖。50年代初,我们新中国的教育确立了在中小学建立重点学制的理念。由于我国义务教育起步较晚,直到1986年,义务教育法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7年后颁布。所以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都没有实行义务教育。我们实行的是一个叫“重点学校”的制度,所有的大学、中小学都一样。当时教育部发布的规定很明确,说中小学的职能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校,把拔尖人才输送到更高层次的学校。也就是说,基础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快速为高等教育输送专业人才,这与50年代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关。我们确定了“赶超”的发展战略,即迅速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军事发展。因此,基础教育职能主要定位于为高等教育输送专业人才。所以设立重点学校是国家政策。每个省市都有不同的重点学校,在不同的地方比例不同,学生比例约占1%至5%。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重点学校”制度失去了合法性。我们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这是一种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有保障、非选择性、非竞争性、非淘汰性、免考试、贴近学校的教育。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把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这些重点学校变成普通学校,与其他学校同等对待,采取相同的财政政策、招生政策、资源配置等。这件事很难。因为这些重点学校享受了这么多年的特殊待遇,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文化。现在你想让它放弃,变成‘平民’,它却不甘心。
90年代中期,为了保证初中均衡发展,教育部做出重要规定,即所有重点高中,当时称为示范高中,必须与初中分开。也就是说,要把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分开。否则重点高中举办的初中当然被视为重点初中,有一批重点初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均衡发展。因此,教育部的这一指示非常明确,并在大多数地区得到了有效执行。
教育实验与转制学校:小升初乱象屡禁不止的背后
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北京。当时包括人大附中在内的北京六所学校向教育部举报,希望从宽处理。“我们需要进行初高中一体化、初中衔接的教育实验。我们学校可以例外,不实行高中和初中分开的政策。”教育部同意。现在回想起来,给以后留下了很大的困扰。
因为这些学校自己留着初中,就开始通过参加小学生中最好的考试来招生。这使得他们的初中生不就近入学,按照义务教育的原则用电脑分配名额。因此,他们可以在初中获得一些优秀的小学生,从而在初中获得更高的教育质量,然后进入我们学校的高中。最后,其高考竞争力明显高于原重点中学。
所以这些海淀区的大学附属中学在90年代后期脱颖而出,超过了东西城市的百年名校,包括四中、八中、师大附属中学。因为都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取消初中,所以都是从初中毕业生中相对均衡而不是拔尖的方式招收学生。他们觉得被骗了。“为什么你能做到,我们却不能?”,纷纷要求恢复初中的编制。所以最后北京大部分高中恢复了初中的设立,这就大大打折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权。
但是,我们知道,其他地方基本上都在执行这个政策。在教育发达的上海和江苏,“重点高中不得举办初中”的禁令是有效的。但是,在高考竞争的压力下,那些没有举办初中的名校,也在试图在考试格局上领先。因此,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应运而生,我们称之为“转型学校”。
就是把一批优秀的公立初中改造成私立,然后和当地一些高中结成联盟,成为一些高中和名校的生源。因为它有私立学校的身份,在当时,它能够独立招生,高成本地选拔和招生。所以变相的在初中建立了一批转制学校。当时这些学校有大量的房产和房产,教师都是公办的,但他们的收费和招生都是基于民办机制。经过这些年,他们在产权结构方面已经私有化。也就是说,在大城市有一些所谓的“被压垮”的私立学校。
总之,初中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名校,成为家长们热切追求的对象。这就使得我们的小升大乱,屡禁不止。当时这个问题在北京最为突出。2011年,21世纪教育学院做了一份关于小升初北京乱象的研究报告。招生方式大概有十几种,包括占坑班、赵典、特长生、推送生、小钱生、付费生、住宿生等等。2000年以后,大城市的乱象和这个学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幸运的是,北京的义务教育秩序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这几年情况有了明显的、很大的改善。
为什么各地政府热衷于打造新的重点学校?
然而,这种举办重点学校的发展思路仍在继续,尤其是对地方政府而言。他们总是在不同的阶段引入一些新概念和口号。它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还需要建设几所优质学校、明星学校、品牌学校、示范学校,甚至花巨资建设非常豪华的明星学校,全国各地都有。
那我们就要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很明确。义务教育一视同仁,免费,免考,就近入学。为什么地方政府总是热衷于变相建设这所新的重点学校?
我觉得除了传统惯性,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就是重点学校制度的惯性。第一个是绩效项目和面子项目,会打造一两个非常华丽漂亮的学校,可以向领导和外部人员展示我们教育发展的成果,具有宣传和展示的价值。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好学校往往围绕着地方政府。也就是说,这些学校成了地方电力部门的一种“水塔附近”。他们的孩子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当地最好的学校,或者因为他们的孩子主要集中在这些学校,政府更愿意在这些需求上花钱。但是我们知道这些做法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
警惕在建设未来学校的口号下掀起新一轮制造学校差距的热潮
最新一轮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所未来的学校。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警示信号。在建设未来学校的口号下,掀起了一股创造学校落差的新热潮。未来学校越豪华昂贵,这个地区的教育生态就越不平衡。因为它不仅挤走了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还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这将导致学校选择上的新竞争。
除了这个因素,最近,2010年以后,中小学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称之为新的‘教育产业化’。这种“教育产业化”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建设名校的冲动更大程度上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同时也结合培训机构的发展。当地政府通过建设一些有品牌名的重点学校来提升房地产的价值,让房地产成为一个学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分支机构。“你一个中学,怎么可能有能力在全国各地建这么多分校?”这种情况不是全世界都有的。中学有一个属地原则,就是给所在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当然,很多大学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全国各地也设立了很多所谓的大学附属中学和贴牌学校,收取昂贵的初装费和贴牌费。这些都与公立学校的教育理念相悖。因为公立学校是用政府贷款和纳税人的钱办的。“你不是企业,没有盈利目标和任务”,所以通过品牌化和品牌输出来获取暴利是不合理的,也是违法的,更是恶化了当地的教育生态。因此,新一轮的教育产业化尤其值得我们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