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生活都市网 >> 科技 >> 高仿号开头的灰色业务:“假金东”“假刘德华”充斥网络
高仿号开头的灰色业务:“假金东”“假刘德华”充斥网络
据记者调查,很多网友都被自己的高仿号微博好友骗了。有的要付机票钱,有的要付行李钱,看似拙劣的骗局,却难以防范。
正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吴剑锋颜志红
屏幕上,“假金东”“假刘德华”咬一口“妹子”;屏下,中老年女性纷纷陷入其中,纷纷赏罚。在每一个短视频平台,这种荒诞的场景并不少见。
不仅是伪明星号,还有一些高仿号冒充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专家名人,在网络平台上收割流量,变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高仿账号的背后,有一条做号、留号、卖号的灰色产业链。
受访专家建议,打击高仿平台,要加强管理,运用技术手段及时识别和清理;还需要通过合理升级智能算法来推送节目,防止高仿视频被推送到节目首页;更需要多方联动,填补监管空白,让高仿数字无处藏身。
高仿骗局遍布网络
短视频中的假星号是高仿号的最新变形。
顶级图像业务安全专家田纪云表示,在过去两年里,最常见的微博是一个冒充专家或“股神”的高仿号。比如有大量的账户冒充经济学家沃森。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明星不再是股神,而是成为人们欲望的投射对象,会陪伴、会赞美的假明星层出不穷。
不仅是名人,普通人的网络账号也会被高度模仿。
网友张辉的朋友MissX小姐的微博账号,有一天私信联系她,谎称国外付款不顺利,要求张辉帮忙支付机票。该账户还发布了凌晨在罗马玩耍的照片。因此,张辉毫不怀疑,提前支付了13900元。直到发现对方发的还款转账截图是假的,她才知道账号是高仿号。
据记者调查,很多网友都被自己的高仿号微博好友骗了。有的要付机票钱,有的要付行李钱,看似拙劣的骗局,却难以防范。
有不少高方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的账户。
“你的车年审免检期快到期了,可以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线上审核。”来自福建泉州的徐老师收到了这样的消息。根据短信提示,他搜索了名为“福建车辆年检”的微信官方账号,点击链接,被引至一个网站。输入银行卡号、引擎号、卡密码、短信验证码后,被骗2000元。
一些账户伪造金融机构,帮助粉丝增加点对点贷款的贷款金额。
记者在小红书中搜索“支付宝”和“卫忠银行”,发现很多账户被冠以支付宝或卫忠银行经理的名号,并以相应的官方商标作为头像。而且这些账号的回复语气很“官方”,很难区分。在新浪微博上,记者用“微贷”或“借贷”搜索用户,也发现了很多高仿号,有的账号粉丝甚至超过1万。
行骗成本几乎为零
“互联网时代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流量。”一位微博高仿号从业者向记者透露,做高仿号的成本很低,只需要复制粘贴,但是引流快,然后通过接收广告、带货、卖号来实现流量。“一个人有5到10个高仿数字,一个月赚5000多不是问题。”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高仿数字的特点是帮派运作和矩阵生产。
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名为“马总主席”的假账号时不时的发布马云的视频。该账号关注名单中的47人都是名为“马总”“马老师”的高仿号,账号内容基本相似。
这些高仿数字聚集流量后,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接收广告。
记者以向老师学习的名义联系了一家高仿号运营商。他说,当粉丝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有媒体公司上门要求“推一些不好听的歌”,并伪造明星唱这些歌的视频进行播放。“对于60万粉丝来说,一首歌的价格从150元到300元不等。”
一些发达的账号也可以卖。记者在一个高仿号交易平台上看到,“假星号”是畅销类型,拥有66万粉丝的账号售价高达3万元。根据各个平台的假明星账号来看,这样的账号吸粉并不难。一个新注册的新账号,只需要发布8个视频就能拥有10万粉丝,几天就能变现几千块钱。
直播也是一种模仿数字快速盈利的方式。
在一个名为“东哥”的现场音频室里,“假金东”频频向粉丝索要奖励和赞。“我哥最近在拍《第一次起飞》。希望姐姐能多多支持我。是命运让我们走在一起。我每天拍完戏回来都会看你的留言。”在记者观察期间,140名观众在主播的吆喝下送出了700多份礼物。直播结束后,数据显示主播获得17万赞。
直播要礼物只是第一步,有些高仿号也是利用直播的情况带货。在一个“假靳东”的直播室内,主播介绍了茶叶、女士面霜等产品。直播室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女性,她们为了“明星”来之不易的“关心”而下单讨好“明星”。
高方浩不仅收割中老年,年轻人也成为狩猎对象。
“现在手机和平板更新这么快,年轻人总有超前消费的需求。”业内有人给了记者一个“小把戏”,开了一个假的金融机构号,专门提高了“”、“借白”、“小额信贷”的额度,生意不错。
记者看到一个虚假微博账号,粉丝近2万人,其中很多是“90后”和在校学生。该账号发布的微博内容多为帮助他人增加贷款金额的截图和视频,部分贷款金额甚至超过10万元。
算法该升级了
在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网络平台监管相对滞后,即使处理了虚假账号,用新的身份信息重新注册后也会“再次被淘汰”。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仿视频的传播。看了一个高仿数发布的视频,用户会持续刷类似的视频。
田纪云说,高仿数字往往是批量生产的。一些犯罪团伙从黑市购买网站、平台上的账户、身份等信息,进行注册、篡改、认证,利用群控、IP拨号等工具,在几秒钟内批量登录、操纵账户。高仿数发布的内容也可以批量生产。一般使用网页爬虫等工具,是基于用户在媒体、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上伪造发布的信息。
调查这些高仿数字,似乎是在“杀仓鼠”,放下一只,弹出另一只。尤其是当这些虚假账号给平台带来日常活跃用户甚至广告收入的时候,平台的态度必然会变得暧昧。
“打击虚假账户有时与业务增长需求相冲突。有些公司放松了对业绩的控制,甚至有些公司为了完成经营业绩而纵容或主动做假账。”田纪云说道。
业内专家表示,寻找模仿数字高的人需要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筛选信息和跟踪的过程。因此,相关平台应该肩负起反欺诈的社会责任。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现状下,相关平台应建立相关的反欺诈监督管理机制,跟踪分析平台上的趋势,提醒网民。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高燕东建议,平台应该利用技术手段,及时识别和清理高仿数字。同时,通过对智能算法推送程序的合理升级,避免了伪靳东事件等劣质视频被推送至程序首页的情况。
当平台无法判断其内容是否涉嫌欺诈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或网络管理部门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同时还可以为网友提供举报平台,努力填补监管空白,打造清晰的网络空间。
发表于2020年第48期《瞭望》
声明:本文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的信息。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联系本网站,我们会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
来源:Lookout